Talks

香港如何加快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發展至國際文化交流及民間外交最佳平臺 馬逢國立法會議員

雋悅工作室主辦
香港時間 9月11日(星期六) 10-12 (noon)
美西時間 9月10日(星期五) 7-9 pm

題目:香港如何加快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發展至國際文化交流及民間外交最佳平臺

講者:馬逢國立法會議員,人大代表

主持:許國材/譚兆璋

1. 香港奥運今年在取得歷史性的最佳成绩後,如何加快提高香港之國際體育水平,創造未來奥運精英?
2. 為配合國家發展大計,香港如何就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立有效的發展大計:博物收藏、影視、體育、展覽、旅游等,並同時配合大灣區計劃以達到成為國家文化交流及民間外交最佳平臺。

馬逢國
•香港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別議員。從投身電影界到從政,他一直致力通過改革及立法,為香港和內地社會帶來正面的轉變。
•在香港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後,投身電影界,在內地電影業先驅鳯凰影業擔任發行和推廣。嗣後他的電影事業屢創高峰,於1980年代成為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推動創新的中國功夫電影熱潮。其中《少林寺》是首批中港合作的大型製作之一,不但是少數能在內地上映的電影,更把中國功夫打造成世界潮流。
•深信透過電影的普及性和強大感染力,可以探索社會問題和推動社會改革。他特別看重《秋菊打官司》能讓各地觀眾窺察內地純樸無華的生活;又欣賞《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中透過四位女士的經歷,側寫香港1960年代末的動盪不安。馬議員認為這類電影不但反映社會現象,亦能通過藝術影像,引起觀眾的共鳴,傳揚人性的善良。正如他說:「我深信電影的社會使命,是要觸動人心。」
•過去40年,他見證了中國電影業在改革前後巨大而深遠的蛻變。他又積極提倡保障電影版權和推行電影檢查制度、檢討煙火特技的運用,並推動成立香港電影資料館。1986年,香港影業協會成立,提倡保障電影從業員的權益,他是創會會員並出任副主席。此外,在他的積極推動下,電影註册和版權認證兩個制度於1993年在港正式運作,其後更獲中國國家版權局採用。
•高瞻遠矚,深信「年輕人可以是激進的社運者,但當年過30,思想日趨成熟,便應該為社會作出堅實而恆久的貢獻。」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他開始涉足政壇,實踐雄心壯志,貢獻公共事務。他參與促成影視界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下的兩地緊密合作;又認為大灣區的發展能為香港的運動、演藝、文化和出版等創意產業帶來難得的機遇,可加強粵港澳的合作、投資和人才交流。
•多年來他對推動香港成為創意樞紐貢獻良多,曾任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2004-2010),香港演藝學院校董會成員(2004)及副主席(2005-2006),以及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2013-2019)。他自2009年及2015年起,分別出任香港旅遊業議會獨立理事及香港體育學院董事局成員。2019年,他獲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
•新世紀論壇召集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