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and Publications

有話要說/引入新技術推動垃圾分類\關文珊

《大公報》去年底以「無回收 送堆填 垃圾分類變空話」為題,報道觀塘海濱公園的清潔工人把回收桶內原已分類的廢紙、鋁罐、膠樽和玻璃樽統一裝到大垃圾袋內的現象。事實上,過往亦有類似情況出現,市民分類棄置的可回收物品,最終與其他垃圾「殊途同歸」,被送往堆填區。連一些垃圾中轉站,也一早沒有了分類回收的功能。香港推行垃圾分類已有數十年,但看看現在的實際情況,遠遠談不上成功。那要怎麼做,香港的垃圾分類措施才能有效運作,讓「空話」變回「實話」呢?   有人將香港垃圾分類成果未如人意歸咎於「土地問題」,例如指香港居住環境普遍狹窄,在不適切居所轉個身都難,沒有多餘空間作垃圾分類;而就算有空間,香港人工貴,生活節奏快,有人手有時間作垃圾分類只有極少眾。但對比周邊其他推動垃圾分類較為成功的城市,「土地問題」明顯不能解釋所有區別。例如新加坡,其佔地面積遠低於香港,卻依然能夠把垃圾分類搞得有聲有色,箇中關鍵乃取決於技術和成本效益。而要從這兩方面實現突破,香港並不存在任何「先天性不足」。   上月12至13日,「2023年國際生態經濟年會暨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和香港、昆明三城聯動舉行,旨在構建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賦能,推進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與經濟高質量增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雋悅工作室也是香港平行論壇的協辦者之一。   論壇上提出了一種顛覆傳統人手垃圾源頭分類收集方式,利用全過程機械化自動智能終端機分類技術(內地發明專利),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並可以同時將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自動分選回收工藝系統會首先將通過生物菌處理發酵後的生活垃圾,送入自動化分揀裝置,經再次破碎及綜合分揀,包括廢塑膠風選(Air Separation)、金屬磁選(Magnetic Separation)、有機土及建築垃圾篩選等工藝後,形成有機類、廢舊塑膠類、建築垃圾類、廢舊金屬類四大類別。有機類可加工成有機複合肥;廢棄塑膠類可氣化發電及裂解成燃料油和天然氣發電;建築垃圾類可製成路面滲水磚、建築磚等;廢舊金屬類則回收至冶煉廠;發酵後的滲濾液經無害化處理後製成農業用營養液。上述創新技術在廣西、山西研發,已在東莞、深圳試點,並靜靜地引發新的「垃圾革命」。   香港本身不乏世界先進的技術企業,而且又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大可以引入自動化垃圾分類的技術。即使香港現時收集垃圾的方式仍然較為「傳統」,透過全過程機械化自動智能終端機分類技術帶來的革新,也能實現「彎道超車」。該技術已由廣西環科院等機構共同編制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行業標準,因此可以免去從源頭上進行垃圾分類收集的繁瑣,以及從源頭要求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的麻煩,適合現時香港傳統的垃圾收集習慣。   垃圾分類的原意就是讓部分垃圾循環再用以致減廢,繼續用第一代堆填或第二代焚化的處理方式,不只容易產生爭議,也不能避免再污染等問題。自動化技術不只可以解決這些痛點,而且經濟效能高。而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香港是否願意踏出第一步去嘗試。   雋悅工作室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