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s

大豆科研之旅

講者:林漢明教授主持:潘嘉麗女士日期:香港 2024年4月20日(星期六) 上午十時至十二時美國西岸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下午七時至九時 地點:北角雋悦三樓綜藝廳 YouTube Recor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PHGJbEaE0 大豆是源自中國的農作物,早在《詩經》中便有對農民種植和採摘大豆的描述。大豆和豆製品在歷史長河中已經融入進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食品文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大豆提供了全世界約70%植物蛋白和29%植物油,是人類和飼養動物的重要營養來源。大豆亦是可持續性農業的重要組份之一,因為它可以通過與土壤中固氮根瘤菌的共生作用,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以直接使用的有機氮,從而減少合成氮肥使用,既能緩解因製造合成氮肥引起的碳排放,亦可以降低因施加合成氮肥導致的空氣污染。林漢明教授從事大豆研究超過四分一世紀,他會用深入淺出的方法來分享其中的心路歷程,包括為如何發起「大豆回家」項目,將重大的大豆科研帶回大豆的故鄉中國,其後又怎樣能從實驗室走到農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民可以種植的耐逆種子,並通過在乾旱和鹽漬的土地上播種這些大豆,為農民增加收入和維護他們賴以為生的土壤。當林教授的研究成果開始在中國西北應用時,他又開展南非和巴基斯坦的項目,從中國走向世界。為了尋求突破,他最近還將大豆項目帶上大空,實行上天接地的探索。在繁忙的研究活動之中,林教授還不忘初心,將他帶領的大豆科研轉化為STEAM教材,從科研回歸教育。新亞校歌中的「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或許可以代表林教授大豆科研路上的箇中滋味。 講者簡介:林漢明教授是香港土生土長的科學家,自幼成長在草根階層。雖然物質上的匱乏為他帶來不少困難,但卻能培養出感恩的心和堅毅的意志,期望可以用知識知識為世界帶來美好的改變。上世紀八十年代,林教授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生物系,深受新亞創校先賢精神所薰陶,相信教育除了知識傳遞的功能外,還有傳道、授業和解惑的育人意義,並以此為志業。在中大取得生物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林教授負笈海外進修,1992年獲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學位,後任紐約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於1997年1月回到母校任教。林教授現任中大卓敏生命科學教授、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植物與環境互作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大環境、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至今共發表論文逾200篇,是國際大豆基因組研究的先鋒和推手之一。為了實踐「將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願望,林教授與甘肅省農業專家合作,培育出耐旱耐鹽大豆,無償提供給當地農民種植。近年更展開巴基斯坦及南非大豆種植計劃,期望利用知識改善農民生活。最近林校授更有實驗樣品在中國太空站中,實行「上天接地」的農業科研。除此以外,林教授亦熱心推廣中學STEAM教育,為中學生舉辦與大豆研究相關的活動,期望能令年輕人擴闊視野,更加認識世界和中國的發展,在各種挑戰中尋找自己可以貢獻的角色。 雋悅工作室 www.tannerhillworkshop.org 是由香港及移居海外港人組成,從修身治國評天下出發,為香港帶來正能量。我們經常討論有正能量的好主意。我們定期舉辦講座,邀請各界專業人士分享。內容由探討傳統文明精粹、時代社經要事至分享各自人生閱歷,以誠共用,拓展視野,回饋社會。